老外看中国老外看中国共享单车:回归骑车的日子
时间:2017-09-07??编辑:瑞士移民网
中国的各大城市中,共享单车都成为城市一景。
(swissinfo.ch)
中国的共享单车成为时尚,不仅深入中国民心,就连在中国常驻的老外也入乡随俗地尝到了甜头。我们来看看,生活在上海的瑞士人Elisabeth Tester女士是怎样给她的国人讲小黄车的故事:
中国没有利基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不愁没有足够的资本投资,在最短时间内提供高效的一等服务产品。单车分享就是近阶段在中国的一个典型实例。
62万,对上海来说,不是一个稀奇的数字。在这个中国大城市,生活着2400万人口,这里共有1000万个监视摄像头,500万辆私人汽车。但是62万辆共享单车,依然成为上海街头巷尾的一大奇景。因为它可以说是“一夜之间,从天而降 ”,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同时它也说明一点,就是中国的经济也有可能会走向低谷。
当我1996年第一次来访中国的时候,自行车在很多城市还是大街小巷的“主角”。那时候的天门广场还没有设置防护栏,成千上万辆自行车曾是这里的一大景观。 但是现在这样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
电动车、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大规模发展,将自行车挤出了马路。当自行车和公共汽车是中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的时候,人们上班的路还不能太远。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上班的路途也被大幅度加长。上海超过500公里的地铁网,自2000年被大规模扩建,但同时也导致穿越全城的上班路途成为许多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地铁站间的距离一般较远,因此下了地铁一般还要走上20分钟才能到办公室也是常事,这时候共享单车就派上了用场。
迅速发展的新商业模式
2016年夏天,摩拜公司开始大规模地发放小黄车,宗旨是让下载了手机应用的用户人人都有车骑。只要支付一个相当于45瑞郎(300元人民币)的押金,将自行车号输入手机应用,便可用密码解锁取车。用户登记,包括照片和身份证号码,完全不需要纸张。虽然摩拜的每辆自行车上都装有导航设置,能将用户的行踪记录在案,但却没有任何人考虑数据保护的问题。价格:每半小时1元(0.14瑞郎)。
而且付款当然通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完成。最后要将车还回到任意一个带有标志的停车点。现在上海共有6个共享单车的提供商,不同公司的单车颜色不同。
然而共享单车并未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了任何挑战,而是从两方面带来了一种转变:首先这种新商业模式涉足无纸张、脱离传统经济主干--商业银行的一个全新领域。在一年之间,50万辆共享单车可以说是“从天而降”,这又是一个证明新商业形式在中国能够迅速发展的实例。这是因为中国有庞大的青年阵营,他们在数字时代如鱼得水,无现金付款形式完全无顾虑。
如果能够完全相信共享单车提供商的数字,现在上海已经有好几百万的共享单车用户,未来这些提供商还将把上千万的单车带上街头。再说一次,中国没有利基市场,就算是边缘市场也能够拥有足够的投资来提供最好的服务产品。
共享单车,方便快捷。
(swissinfo.ch)
总是阿里巴巴
迈出的第二步是,“共享单车”还开启了所谓的“跟进服务”。周末因为竞争激烈,共享单车甚至提供免费使用。电子商业巨人阿里巴巴的芝麻信贷与ofo达成了合作。芝麻信贷多年来积累了很多有关顾客转账行为的数据,因此熟识中国消费者的支付习惯。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予了极大程度的信任。比如,如果有人的信用度超过了一定程度,则可以不用支付押金享用小黄车。
但是像在其他地方一样,一种新商业领域在中国的出现,也夹带随之而来的激烈争论。共享单车也存在问题:并不是所有自行车最后都被还回停车点,有些被盗;有些被扔进河里;有时候车会坏;路人受到打扰,因为有人在便道上骑车。监督部门提出要提高共享单车的质量,要求每1000辆单车,至少安排一定数量的技术员,并规定这些出租自行车必须能满足身高在145cm至195cm的人的需求。
Elisabeth Tester,经济学家,作者
前《金融经济》杂志通讯员,《从实事到故事》杂志经济类文章作者,生活在上海和苏黎世,中国通,擅长宏观经济和采集一手资料。
信息框结尾
人们不禁会问,这是怎样的一种技术魔法,得以如此迅速的发展。但是这就是事实:共享单车正在改变着上海的城市画面,随之席卷而来的无纸张身份登记和手机支付也带来激烈的竞争。
注:2017年6月16日摩拜公布,在最新一轮的投资环节,从腾讯融资6亿美金。而ofo则也从投资商手中获4.5亿美金的投资。
*本文为嘉宾供稿,文章内容由作者本人负责。文章原文已于2017年2月在iconomix(德)外部链接网站发表。
(翻译:杨煦冬),
瑞士资讯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