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阅读下的微型小说
时间:2015-11-03??编辑:瑞士移民网
速食阅读下的微型小说朱颂瑜
29.00.2015
在当今追求快餐文化、速食阅读的时代,面对浩瀚冗杂的信息,相较于系统化的学术知识和长篇累牍的经典名著,人们越来越钟情于碎片式的阅读。阅读时间的浓缩给予了精炼简短的微型小说以广袤的生存空间和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经过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历时半年多的筹备,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国际研讨会于10月14-15日在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顺利举行。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凌鼎年先生、日本东京国学院大学渡边晴夫(Watanabe Haruo)教授、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池莲子以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欧洲理事暨瑞士华裔作家朱文辉先生受邀分别作了主题演讲。来自瑞士各州的文学爱好者以及正在学习汉语的瑞士人济济一堂,积极参与了讨论。
微型小说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个较新的文学体裁,微型小说从短篇小说中胎衍而出,成为在小说家族脉流中继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后的一种更见精悍的文学体裁。
它的问世可以溯源到1985年郑州《小小说选刊》杂志的创刊;另有一种说法:上个世纪50-60年代《天津文学》的前身《新港》杂志曾发表过小小说,故微型小说在中国北方习称“小小说”;另上海大型文学刊物《小说界》曾于1983年元月专门辟出微型小说专栏,因而在华南地区确定了“微型小说”这一称谓。
微型小说的崛起源于电子时代阅读结构的改变和广大读者阅读需求的推动。近年来,它在华语文坛与教育界发展迅猛。
作为华文微型小说界的领军人物,中国微小说、微电影创作联盟常务副主席凌鼎年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微型小说的脱胎,成型、直至今天的蓬勃。在过去的30年间,他曾应邀远赴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共计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文学活动,给予年轻作家点评指导。而他本人也笔耕不辍,以华文微型小说产量最大的华语作家之姿活跃于文坛。迄今,他已有超过3000多篇微型小说见诸于报端,并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最高奖项及7次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年度一等奖收入囊中。
会议上凌鼎年结合时代变迁,向大家讲述了他对微型小说情有独钟的缘由。当前纸质文学受到手机阅读和网络时代的巨大冲击,读者的平均阅读持续时间大大缩短。这种改变使篇幅简短的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与巨大的生存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进入世界各国各地区教材的微型小说总量已高达200篇左右,这正说明精短的小说正以越来越顽强的生命力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文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穿越国界隔阂
在如今的数字阅读时代,文学作品愈发具有跨越国界的感染力。日内瓦大学文学院院长、东亚系主任Nicolas Zufferey(中文名:左飞)教授上个世纪80年代在北京大学留学期间,偶然读到《北京晚报》副刊的“一分钟小说”栏目,从此对中国的微型小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他正负责瑞士科学研究基金会资助的项目“中国通俗文学”,因此对华语微型小说有着更为独到的理解。
这次研讨会上,全世界公认的中国微型小说研究大家渡边晴夫教授以冈田三郎、武野藤介等日本作家为例,着重介绍了微型小说在近代日本的“三起三落”以及中日两国微型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的两次重要交流盛况。来自荷兰的演讲嘉宾池莲子不仅谈到了自己对于微型小说发展的乐观态度、微型小说创作与现代多元文化的关系,也向与会者介绍了荷兰著名作家西蒙·卡米黑尔最初发表小小说的年代背景。这些存在于中国和瑞士之外的域外文坛资讯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它们不仅扩充了微型小说爱好者的国际视野,也为微型小说在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对比性的参考。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刚刚从日内瓦大学汉学系硕士毕业、现在就职于孔子学院的Letitia Fluck(中文名:丰蕾喜)。这个地道的瑞士女孩所作的毕业论文正是研究中国的微型小说。她凭籍自己几年求学期间翻译华文微型小说的宝贵经验,在研讨会上浅谈了自己对于中译法的的几点思考。因为目前的法语世界对于华文微型小说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把中文的微型小说作品介绍给法语读者很有必要,进而可以促进法语与华语创作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对于丰蕾喜女士的法译思考,凌鼎年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认为,由精通汉语的外国友人把华语的微型小说翻译成他们自己的母语,从翻译的语境上说,经过再加工的作品会相对更容易接地气,从而更容易被外国读者接纳。这是非常可取的一种翻译方法。
齐聚瑞士,以文会友
回首瑞士本国,究竟当地的微型小说创作状况又如何呢?据熟悉瑞士德语文坛的瑞士华裔作家朱文辉介绍,微型小说是文化交流过程中最能反映社会原态及人文实相的传导工具之一。瑞士德语区的微型小说秉承了其语言的特殊性和思考的逻辑性,因此作品多以反映社会百态、人心万象为主,且不时还披上一层哲学的薄纱,读来常常发人深省。
身为华语作家,朱文辉一直热衷于推动华语文坛在瑞士乃至欧洲的发展。他本人曾两次出任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如今作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欧洲理事,他则格外关注微型小说的发展。今年中秋节,朱文辉召集了几位热爱小说创作的瑞士华语文友,在苏黎世成立了“瑞士华语微型小说俱乐部”。
尽管目前“微型小说俱乐部”还在摸索探路之中,但作为创始人的朱文辉相信,在瑞士这个多语言、多种族的特殊文化环境中,未来必然会挖掘出更多珍贵的创作素材,进而与中国乃至全球的华文同侪做到交流互融、声气互通,系统地促进中西微型小说交流研究与合作出版,牵成华、欧两个世界的人文互动。
那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笔下的微型小说
2007年得主:[英]多丽丝·莱辛:《草原日出》、《我最终是怎样把心丢了的》、《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
1989年得主:[西班牙]卡米洛·何塞·塞拉:《处女佩皮塔的故事》、《寡妇堂娜弗洛拉》、《爱不是罪孽》、《求求你们,别开玩笑》
1982年得主:[哥伦比亚]加夫利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有这么一天》、《似水的光线》、《有人弄乱这些玫瑰》、《三个梦游者的酸楚》
1972年得主:[德]海因里希·伯尔:《我的昂贵的腿》、《音乐会上的咳嗽》、《一桩劳动道德下降的趣闻》、《受欢迎的报道》
1968年得主:[日]川端康成:《不死》、《父母心》、《厕中成佛》、《被妻子束缚的丈夫》
1954年得主:[美]欧内斯特·海明威:《桥头的老人》、《雨里的猫》、《三声枪响》、《某件事的结束》、《这个世界的一个男人》
1946年得主:[德,46岁时加入瑞士籍]赫尔曼·黑塞:《中国式传奇》、《毛尔布朗神学院的一名学生》